日期:2015-12-26
图片说明:虹口区公益坊
今年6月,虹口区历史保护建筑“公益坊”遭到拆迁的消息,曾掀起舆论轩然大波。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962555热线,反映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目录的四川北路1811弄和1831弄,如今被列入“旧区改造计划”,可能会被拆除。
据了解,1811弄曾为创造社出版部旧址,1831弄为解放前多名国民党遗老居住的“赫林里”,建筑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物价值。一个月前,一纸“旧区改造征求意见单”张贴后,居民纷纷对建筑提出保护建议,但12月初,该处建筑依旧被列入“旧区改造计划”,并可能会被拆除。有文史爱好者表示,如此保存完整的立面连续券柱式结构连体建筑,如今在市中心已十分罕见。“城市的记忆不能用经济发展来衡量。”居民呼吁相关部门认真核实,切勿将历史保护建筑误拆。
不可移动文物或被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四川北路探访。步入四川北路1831弄柳林小区,自东向西的通道颇为宽敞,南侧为橘色外墙的英式联排新式里弄建筑,为双号居民楼;对应的北侧为新里式样,为灰色清漆的双层单号居民楼。不时有捆扎着大量家具的“黄鱼车”骑出小区,门口的高音喇叭正在不断“喊号”,提示居民前往现场“选房”。
记者向居民询问建筑历史,居民将记者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其中,不少居民表达了对老建筑即将逝去的担忧。“这里要拆迁了,侬晓得伐?”“这条弄堂两旁都是老建筑,一百多年了,现在要动迁,谁知道房子还会不会保留。”80多岁高龄的赵阿婆说到,从祖父母辈开始,他们家就居住在此,已历经百年历史。
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在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四川北路1811弄和1831弄均赫然在列。对此,有居民质疑动迁的依据何在。“二级以下的旧里才需要改造,我们是花园式建筑,根本不在范围内。”
老居民还原历史细节
记者又来到四川北路1811弄,这里同样挂名柳林小区。在知情人推荐下,记者找到前民革虹口支部负责人蒋任刚,谈起自己居住了60余年的老房子,蒋任刚十分骄傲。“我们的房子左右开间,饭厅、客厅和卧室宽敞大气,门口有两个花园。铁质雕花栏杆,拱形门,外侧还有百叶门。房后走廊里还有保姆房,沿着楼梯能通向两个厨房和天井。从房型上看,可以说是缩小版的‘中山故居’。”
蒋任刚透露,四川北路1811弄小区原为麦拿里,后改名为麦丰里,宣统三年(1911年)由一对林姓兄弟模仿英式建筑建造,“我父亲曾在上海法学院任教,这里是他居住的地方,弄堂里名人较多。”据他表示,林立夫的亲属、国民党元老刘云昭等一大批名人均曾在小区里留下身影,甚至有的长期居住于此。记者在1811弄41号门口,发现挂有一块“创造社出版部旧址”的铭牌。
文史爱好者白先生称,据他所知,这两个里弄里的建筑是市中心仅存的立面连续券柱式结构建筑,建筑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征收尚处“预签约”阶段
记者来到居民口中位于四川北路多伦路口的“看房点”,这里正在排队叫号看房。有志愿者告诉记者,此处为旧城区改造房屋征收项目办公室,是由经办人直接和居民沟通,现场选房。他们并不清楚征收后的房屋处置问题。
辗转多次,记者找到位于虹镇老街22号的虹口区旧区改造和房屋征收工作指挥部,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198街坊(四川北路1811、1833弄小区)目前处于初步签约阶段,12月底才会正式签约,如果届时签约率达不到85%,将不会启动动迁。若即使签约率达标,后续还会有相应的规划出台。
“虹口区对文物保护历来十分重视,如果真的是不可移动文物,肯定不会随便动,更不会草率拆除。”该负责人如是说。本报将持续关注此事进展。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