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位于奉贤区的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迎来了一批沪上知名艺术家试唱。预计今年10月,“九棵树”进入试运营,中国国家艺术节将在此举行。 “九棵树”是全国首座森林剧场,也是沪郊第一座全国A级剧场。在2017年上海开工的一批市级重大文化项目中,它的设计建设速度遥遥领先。很快,热爱观剧的观众们,就能亲身在1200座的森林主剧场内,感受“人人都是VIP”的神奇功能。 不同于市中心的森林剧院 “九棵树”掩映于奉浦大道以南郁郁葱葱的生态林地中。沿小道穿越树木,不一会便豁然开朗。一座流线型建筑立于眼前,造型优美舒展,占地12.0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作为优化上海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奉贤新城功能配置的南上海文化新地标,“九棵树”的诞生历经重重头脑风暴。早在2016年,建造“九棵树”的想法就开始萌生,但选址迟迟未定。市中心优秀的剧院数量众多、特色各异,郊区剧院如何独树一帜?设计师团队和奉贤区反复头脑风暴,结合奉贤绿地覆盖率比较高的特点,最终择址在林地之中,意欲打造出全国首座森林剧院。 创意设计更是高标准起步。经历一轮竞争激烈的国际方案征集,法国何斐德公司从六家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何斐德的“种子”方案,演化为“九棵树”的整体造型,俯瞰之下状若一颗萌芽的种子,三瓣分别代表三个功能区,即主剧场与艺术交流区、小剧场与多功能区、文化展示功能服务区。 体现文化建筑新内涵 但“九棵树”并非只是一个漂亮的空壳。“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文化建筑发展的新方向。”项目总承包方、上海建工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马珏伟说,不同于以满足功能为主的传统文化建筑,“九棵树”在满足开放性、空间互动和人性化上都做了考量。 立于森林、融于森林,意味着外观不能过于标新立异。“九棵树”在高度上进行控制,和谐的建筑比例关系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室外还配备了一个2000座森林剧场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剧场,将森林、水系与音乐结合。 为了满足人们的赏景需求,整座建筑呈现两种立面:一面是白色混凝土预制板,一面则是玻璃,透过玻璃就可以看到整个林地景观。建筑中间的景观平台上方,还布置了一张层层叠叠的钢结构“绿网”,夏日阳光直射下来,如同斑驳的树影效果,如同漫步于树荫下。这是一处半开放的艺术交流广场。 室内设计更讲究人性化。室内3个剧场各司其职,融合了音乐剧、舞台剧、话剧、会议等多种使用功能。最具特点的是1200座主剧场,具备“人人都是VIP”的神奇功能,改变了传统剧场建筑声学无法解决的声场不均匀的技术难题。负责“九棵树”深化设计的上海建工设计总院设计总监刘琤介绍,在主剧场内“藏着”200多个喇叭。这里是全国首个使用可变混响系统的剧院,采用全息声音响技术。不论身处剧院哪个位置,人们都能享受相同的声效,如同坐进“VIP”包房。音响技术还能根据表演形式调整音效,音乐剧、话剧、演唱会的反声效果都可达到最佳。如果是开会,声音则清晰明亮;如果是欣赏交响乐,声音则浑厚悠扬。 此外,500座多功能剧场,是时下最流行的“黑匣子剧院”。在“黑匣子剧院”中,舞台、座位没有明显分割,可以随意变换。300座半开放式剧场,景色优美,背后就能看到森林和水系。 “跑得快”背后有秘诀 完成这样一座高标准、多功能剧场,一般需要四年以上时间。但是“九棵树”从方案策划到竣工交付时间为2年零9个月。 速度快可不能以牺牲工期和质量为前提。既要建得快,更要质量高,秘诀在于一种革新的建造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EPC)。“九棵树”由上海建工设计总院与四建集团联合体承包建设。所谓“EPC”,就是由工程总承包方牵头负责工程的设计、施工、采购等各个环节,也叫做“交钥匙工程”。相比于传统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大量减少业主的协调工作。 业主省心了,但对设计师而言,却是巨大挑战。“要避免返工、衔接等多余环节,设计方案必须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施工人员可以直接照图施工。”上海建工设计总院总建筑师周磊说。 细到什么程度?“在设计方案中,每个化妆间究竟需要多少插座,要计算得清清楚楚。”周磊说。文化建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小到演员需要的化妆间个数,大到精密音响设备的布置,都需要统筹考量。基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设计经验,在上海文化建筑资深专家的帮助下,设计团队仅用时半年就拿出了深化设计方案,施工时间仅22个月。整个项目创造了上海近年来文化地标建筑建设速度的新纪录。(解放日报记者 戚颖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