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上海新闻网,上海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as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
热门TAG标签:

爆款来自定制,消费者从“买便宜”转向“买个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6
摘要:爆款来自定制,消费者从“买便宜”转向“买个性”

  今年“双11”落幕,两家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给出“创新高”的成绩单:天猫成交额突破2135亿元、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达1598亿元。此外,苏宁易购、网易考拉、网易严选、唯品会等电商平台都表示“双11”战绩不俗,远超预期。

  不过,今年“双11”已不再比数字、拼成交额了。数字固然重要,因为数字背后是中国强大的消费实力、中国消费者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数字又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今年是“双11”第十年,这个曾被人质疑能否持续的“人造节日”用线上线下争相参与的态度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证明了数字经济正在推动中国商业的变革。

  淘便宜货=消费降级? 错了

  “淘便宜货”是“双11”的重要标签。天猫在十年前第一次提出“双11”时,就用“全场五折”来吸引外界注意。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商家给出的“双11”价格是一年中的低点。作为渠道的电商平台、实体商场,也在“双11”投入不少真金白银作为促销资源,补贴消费者。即使很多消费者抱怨“双11”折扣规则复杂,却并没有停止“剁手”。

  从“双11”的消费数据可以看到,所谓“消费降级”站不住脚。相反,很多消费升级的需求经过“有促销”的刺激,被显著放大。海量订单映射出鲜明的高质量消费趋势,大品牌、进口品牌热销,升级型商品增速领先,精神文化、服务类消费正迅速占据消费者购物车。

  以京东为例,今年“双11”期间的总体消费趋势是大品牌、进口商品受青睐,升级型、享受型商品热卖。家用电器作为体现生活水平的风向标之一,如今消费者热买的产品与10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元以上的按摩椅销售额超过去年同期4倍,咖啡机销售额达去年同期2倍,2000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扫拖机器人销售额同比达8.8倍,65英寸电视机是同比去年的2.5倍,智能大屏冰箱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5倍,洗烘一体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4倍……

  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中,高端、专业成为新追求。京东上,国产品牌的高端旗舰手机产品很受用户喜爱,其中华为Mate 20系列、荣耀Magic 2和小米MIX 3每次抢购均在10秒内销售额破千万元,6000元以上价位段手机销量为去年同期2倍。数码产品中,效果逼真精细化、视觉冲击力极强的4K高清显示器销量是去年同期2倍,全高清投影仪销售额是去年同期3倍。

  生活用品消费升级印记也很清晰。“双11”期间,京东超市累计销售商品达2.8亿件,进口商品、“网红”爆款商品表现突出。例如,进口瑞士莲巧克力销售额是去年同期16倍,美国进口绅士牌精选大罐混合坚果是去年同期的4倍。

  阿里巴巴和数据研究机构DT财经联合发布的《天猫双11十年洞察:新消费时代到来》也显示,十年“双11”见证消费升级,更关注细节的生活电器在这十年间逐渐成为新的家庭刚需,新兴家电爆品不断涌现。比如,从“天猫双11”当天成交金额来看,2009年的家庭“三小件”是取暖器/暖风机、电暖手器/电暖足器和加湿器;但2017年的新家庭“三小件”更新为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和吸尘器。

  生产什么,就买什么? 反了

  “双11”十年带来另一个重要变化是,越来越多生产商和品牌商发现,生产方式需要变了。

  十年前的“双11”是生产商和品牌商卖什么、消费者买什么,消费者选择“买不买”的主要依据在于“是否便宜”;但十年后,生产商和品牌商卖什么、卖多少钱,往往要看消费者的“脸色”——它们通过与电商平台等渠道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消费者喜好,再进行生产和投放。只要看一下“双11”销售榜,就能发现很多“爆款”正是来自这样的“消费者定制”。

  据天猫统计,今年“双11”期间,有1000多家品牌推出独家定制装。其中,不少品牌为了凸显“双11”特色,还借用天猫的形象。比如,德芙ARTES邀请米其林三星大厨调配口味,定制天猫形状的巧克力;可口可乐专门在上海新建生产线,推出蜜桃、柠檬、香草三款新口味的定制拼装;百威英博推出“猫头”定制装啤酒、威士忌等。这些产品一上市就被“秒杀”。

  别以为定制只是造型上的变化,很多定制款是品牌根据消费者需求重新开设的生产线。比如,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是今年“双11”期间的上海老字号“爆款”,销量超过1万件。背后的“导演”是天猫。后者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画像,预判可能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然后将美加净和大白兔这两个上海老品牌“撮合”在一起,由美加净发挥自身日化品生产特长,结合大白兔奶糖特点,既让新品润唇膏延续大白兔奶糖的形状,又在成分里融入乳木果油、橄榄油、甜杏仁油、牛奶精华等还原大白兔奶糖的甜香。最终,这款由大数据推动的、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的产品,毫无意外地取得成功。

  近两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备受关注。“双11”中这些定制产品的走俏,不仅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实体店不再是试衣间  活了

  十年“双11”中另一个变化来自实体商业:十年来,实体商业对“双11”观望、质疑、试水,直到今年全面参与,收获的不仅是人气、销售额,更是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今年的“双11”,天猫、京东等都与大量实体商业合作,推出落地活动,成绩不凡。如,由饿了么和口碑组成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今年首次参与“双11”,通过线上平台连接,让全国350万家实体店参与“双11”,仅家乐福“双11”的全国成交单量就比平时增加6倍。京东通过旗下的京东到家,则让十多万家商超便利、社区生鲜店、连锁药房参与“双11”,沃尔玛、卜蜂莲花等大型商超的全天销售额是去年的4倍。

  曾几何时,实体商业被认为是电子商务的“试衣间”,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商业不仅突破“试衣间”困境,而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苏宁是个典型案例。从实体店起步的苏宁,拥有庞大的线下资源。但在早几年的“双11”中,苏宁实体店常被沦为“体验店”,看好了品牌、型号、功能,然后上网下单。这一尴尬的局面从苏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开始改变:先是线上线下统一价格、统一营销方案;整合线上线下各自优势,包括强化线下体验、服务功能,利用线上的流量、内容功能,实现线上线下合并作战;发挥线上线下的数据资源,进一步优化并拓展线下服务方式、细化线下的服务定位,甚至通过线下星罗棋布的门店布局,为线上订单提供配送和售后服务……如此一来,“试衣间”“体验店”变成消费者愿意逛更愿意买的消费新空间。

  数据更能说明实体商业搭上数字经济快车后的表现。在今年“双11”中,苏宁的1666家零售云实体门店销售同比增长3308%;24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销售增幅达84%;面向社区、新开设的苏宁小店订单量环比日常暴增10倍……还有一组数据体现了消费者对实体店的青睐:“双11”期间,超过5000万人次进入苏宁易购门店购物,500万人次选择苏宁小店提供的邻里服务,逾20万人次进入苏宁影城观看电影,逾1500万人次前往苏宁广场休闲消费。

  苏宁易购华东二区执行副总裁、上海苏宁总经理徐海澜认为,“双11”从电商的“人造节日”到线上线下大融合,这既是中国零售业十年来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零售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体现了零售业的本质:用服务和商品去赢得消费者。正因为如此,即使是曾经热门的电商,如今也开始通过社区、社群等渠道拉近自己与消费者的关系,或者用概念店、快闪店、体验店等加码线下场景体验。

  在这一背景下,线下资源丰富的实体店如果能用好大数据、用好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手段,就能直接把消费场景送到消费者身边,赢得信赖。(解放日报记者 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