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上海新闻网,上海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as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
热门TAG标签:

听罢《外滩漫步》,就像做了个关于上海的梦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6
摘要:听罢《外滩漫步》,就像做了个关于上海的梦

  如果要给外滩谱一首曲子,怎样的旋律可以打动你?

  进博会期间,在灯火璀璨的外滩,29岁青年作曲家罗威的一曲《外滩漫步》,让黄浦江和万国建筑群变得更浪漫了。这是外滩第一次响起属于自己的主题音乐,让漫步其中的人流连忘返。上海人的朋友圈也被这首歌刷屏了,有网友评论说,“听完像做了一个关于上海的梦”。这首只有5分钟的曲子,唤起了人们再去一次外滩的冲动。

  其实,过去的5年里,罗威已写下200多首“钢琴随笔”,其中超过150首是写给上海的“情书”。这些曲子最短的只有两分钟,最长的也不过5分多钟。赶上互联网音频自媒体澎湃的浪潮,这些“钢琴随笔”被越来越多人打捞而起,全网收听近3亿次,不少忠实听众几年来一直追着更新,像追一部关于上海的连续剧。这些简简单单的钢琴曲,如何用音符拼接起关于上海的想象?又如何引起人们听觉与情感的共鸣?

  为外滩这部电影配乐:

  构建个剧本,上演次邂逅

  接到为外滩创作主题曲的委托之前,罗威用“钢琴随笔”的方式写过外滩的半岛酒店,写过南外滩老码头,写过广东路和福州路,但迟迟没有一首曲子以外滩命名。罗威说:“总觉得外滩包含了太多历史、太多故事、太多回忆,很难用钢琴去简单地描摹。”

  不过,《外滩漫步》的创作过程,比罗威想象的要顺利得多。他在外滩的夜色中漫步,接着乘船游了一趟浦江,下船后灵感迸发,回到家一气呵成,不到3小时便完成了曲子的主体部分。随后,他又在三周时间内完成几次修改和延展,最终有了如今大家听到的《外滩漫步》。

  罗威在创作阐述中写道:首尾的小号是一种都市的符号,钢琴的旋律象征着漫步的主题,大提琴随后进入,先是跟随、后演变为对话。随后音乐进入一段梦幻华彩,就像穿越到了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世界。在罗威看来,外滩像一部电影,他在为这部电影配乐,于是他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剧本,上演了一次邂逅。

  《外滩漫步》中大提琴的部分,由罗威的好友、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刘千慈演绎。刘千慈说:“感觉自己真的就像在外滩漫步,悠闲地回忆着,深情地抚摸着历史建筑。到了探戈部分的时候,就是转身望见远处的浦东,高楼林立,无比壮观。”

  要说对外滩的痴情,罗威也许比不上水彩画家陈希旦。这位从小住在外滩附近的上海人,在这里漫游了无数次。在过去50年里,他给外滩画了200幅水彩画。沧桑的万国建筑群,在陈希旦笔下,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如果你把这些水彩作品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并细心观赏,可以发现外滩历史变迁的轨迹。陈希旦说,外滩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多变”,“只要用心去感受,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从《外滩漫步》开始,外滩也变成了罗威重要的创作主题。他计划从外滩“万国建筑群”中挑选出12幢楼,为它们谱写12首曲子。他将走进每一幢大楼,触摸它们的墙壁,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探寻它们的历史。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罗威要为每一幢建筑寻找一件最贴切的乐器,让凝固的音乐流动起来。

  勾起城市人的共鸣:

  每条街、每盏灯都有生命

  150首“情书”,是罗威对上海每一天的眷恋和遐想。回过头来,这些音符拼凑出一张特别的关于上海的地图。这张地图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上海?罗威说:“是一个有温度的、充满人情味的上海。我希望,音乐让这里的每条街、每盏灯都有了生命。”

  从汪峰的《北京,北京》到赵雷的《成都》,写给一座城市的歌,却火遍大江南北。这些歌或者让城市里的漂泊者五味杂陈,或者让人想起一些稀疏平常的小事。它们打动的不仅仅是居住在这些城市里、分享共同生活环境的人,也勾起了那些到访过这些城市的人的回忆,甚至让从未去过的人也产生了共鸣。

  罗威那些关于上海的曲子,也不仅仅属于上海。听过《衡山宾馆外的梧桐和午安》,有外省市的人私信罗威说,“我专门来上海,就是为了来住你歌里的衡山宾馆”。听过《桂林路未尽的雨》,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都在问,桂林路在哪里?好像全国各地有许多条桂林路,许多人都在下雨的时候经过某条桂林路。

  谁在书写上海?今年复旦诗歌节,“写给上海的诗”征文活动,收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首关于上海的诗。不管是不是上海人,是不是住在上海,似乎都可以用诗句描绘出动人的上海瞬间。作家孙甘露说:“很多地方的人写出的东西都有自己地域性的特征,但上海不同,海派是一种风格,而不是地域性特征。上海的海纳百川和兼容并包,让每个人,即便是外来人,对上海都可以有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陪伴抑郁症患者的夜晚:

  如阳光照进生活,太美了

  5年前,罗威创作第一首“钢琴随笔”时,正处于人生低谷。那首曲子没有题目,就像随手写的日记一样,叫作《11月26日,上海,阴》。他只是想把此时此地的心情变成音乐记录下来,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治愈。城市生活万般芜杂,但音乐能让他安静下来。罗威说:“我常常通宵工作,苦苦挣扎之后,在早晨突然弹出一首美好的曲子。”

  没想到,“钢琴随笔”5年多来,不仅治愈了罗威自己,还治愈了许许多多的人。有一位听众患了严重的抑郁症,经常需要安眠药才能入睡。而罗威的音乐给了他长久的陪伴。他告诉罗威:“你的曲子我每首都听了不下5遍,那段时间有多难过不想提起了,但你的音乐犹如阳光般照进我的生活,太美了。”那张私信截图,罗威至今还保留着,他还特地给这位听众寄去了自己的CD。罗威说:“听众的留言也成为我坚持创作‘钢琴随笔’的原因,原来有这么多人听,听了这么久,原来音乐可以这么有力量。”

  罗威希望能把“钢琴随笔”坚持下去,继续用黑白琴键为上海写“情书”。他说:“我只要把每个阶段的自己记录下来就好,可以慢慢收获越来越丰富的自己。等到有一天我老了,可能只有力气用一只手弹一些单旋律,那也是一种真实的随笔,一封特别的情书。”

  对话

  “我喜欢被忽略的声音”

  记者:你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如今也有很多时间待在北京或其他城市,为什么写得最多的是上海?

  罗威:我是广州人,11年前来到上海求学。“钢琴随笔”是在上海诞生的,所以写得最多的是上海。我觉得,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和钢琴是统一的,既古典又包容。现在的生活,在多个城市来回飞。去年我有100多天住在酒店里,有时候有点何处为家的感慨。但如果非要选一个地方的话,我想上海是家。虽然很多时间都不在上海,但一回到这里,走在上海的小马路上,我就觉得回家了,有一种温暖熟悉的感觉,好像一推门就可以进去了。

  记者:200多首“钢琴随笔”里,有好多是同一个主题,为什么?你最迷恋的主题是什么?

  罗威:因为有的主题是写不够的。我写过20多首关于日落的曲子。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日落,有俄罗斯的日落,巴厘岛的日落,也有上海的日落。2016年3月,我住在俄罗斯一个叫做伊尔库兹克的小城,离贝加尔湖不远。我打开窗口,看到城市里的人们,在日落时分的生活状态。河里的冰在慢慢融化,陌生的城市也变得像家一样温暖。2016年6月,我在巴厘岛参加了一场朋友的婚礼,看到了印度洋美丽的日落。那一场婚礼,在祝福新人的同时,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也涌上心头,往往最好的旋律是在最孤独的时候产生的。我无心继续待在那里,只迫不及待想回国,找一架钢琴,把心中的旋律记录下来。至于上海的日落,我更是看了许多次。我住在上海体育场附近,视野开阔,打开窗户就能看见日出日落。有时候,我会看着窗外的日落,即兴在琴键上弹奏起来。

  记者:关于上海,还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主题?

  罗威:下雨的上海是一个重复出现的主题。《桂林路未尽的雨》,是有一天出门前,天下雨了,就突然有了灵感,决定把这首曲子弹完,再去见朋友。《上海今天下雨了》《惊蛰的清晨,平复了雨后的零陵路》《雨夜的天钥桥路》《雨夜的晚安曲》《雨天的诗》等等,都是关于上海的雨。

  除了下雨的上海,我还喜欢“微醺”的上海。我写过两首“仲夏夜”,一首叫《仲夏夜之梦》,一首叫《仲夏夜的梦,我喝醉了》。夏天的晚上,在衡山路或永嘉路漫步,你甚至不需要酒精,就会有一种“微醺”的感觉。节奏用到三拍子,华尔兹的感觉,让人想要在上海的马路上跳一支舞。

  记者:上海这座城市太大、太复杂了,你怎样用音符去描绘它?

  罗威:有时候我会加入一些真实的声音,比如高架上的行车声、海浪声,但更多时候,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上海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无论是延安高架的行车声、桂林路的雨声、八月梧桐树上的蝉鸣,还是秋天踩到落叶上的沙沙声,都是我灵感的来源。这些声音也许不是最能代表上海的声音,我喜欢那些寻常的,大家在匆忙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忽略的声音。有时候,我会在音符里加入关于上海的密码,比如把自己的电话号码、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变成音符放进曲子里,像一个游戏。

  记者:除了《外滩漫步》,最近还写了些什么曲子?

  罗威:“双11”晚上更新了一首作品,是以前的作品《小团圆》的重新演绎。《小团圆》这首曲子灵感来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双11”那晚,我待在北京的酒店里,心里想的却是苏州河,于是练着练着琴就弹起了《小团圆》。“双11”这个日子,视觉上特别美,现在变成了一个疯狂的购物节,好多人忘记了,它之前叫光棍节。在这样一个日子里,似乎特别需要“团圆”。(解放日报记者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