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2-05
原标题: 用文字打开“黑暗世界”的光影之门
东方网12月5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对于现在的盲人来说,“看”电影已经不再是奢望。自2012年6月上海首次开出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越来越多的盲人走出家门去欣赏电影。
每部无障碍电影都有一份解读稿,通过讲解员读出的文字能让盲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家住徐汇的韩颖正是目前上海为数不多的无障碍电影撰稿、审稿员之一,爱好电影却后天失明的她从愿意走出家门,到成为无障碍电影观众,再到担任幕后撰稿、审稿员,她笑称自己与电影、文字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并且用文字打开了更多盲人朋友心中的“门”。
“听电影”曾是每周的期盼
说起与电影的缘分,能追溯到韩颖的中学时代。“那时周围同学都在外边补数学、补英语,而我参加了学校的影评组,跟着老师看电影、写影评,一写就是4年。”韩颖笑道,“从最早只是写电影的中心思想到后来研究电影的拍摄技巧、结构设计等,我还买了不少相关书籍来阅读。”
2001年起视力每况愈下,韩颖不得不放弃去影院看电影,然而对电影的热爱没有变。“2004年那会儿,每周三有个叫‘听电影’的广播节目,是我那段时间最爱的广播,每周就盼着它。”可由于节目限制,广播内容只能由电影剪辑+解说的方式呈现,为了能欣赏完整的电影,韩颖又开始听电视,但在没有对白的情节时根本难以想象剧情,家人的描述由于不专业经常漏掉许多内容。
失去的东西又回来了
“自从视力慢慢消失,对我的刺激非常大,好几年都没有接受自己已经是盲人这一现实。当光渐渐从我眼中消失时,我开始拒绝出门,拒绝接触外人,直到我打出的一个电话。”很难想象,此刻坐在眼前略施粉黛、从容应答的女子曾差点历经崩溃。
2007年,在韩颖差点绝望时,她第一次浑身颤抖地以盲人的身份给市残联打了个电话,正是这通电话令她走出了迈向振作的第一步。在市残联、盲协的邀请下,韩颖开始学习通过“读屏软件”来使用电脑,学用QQ,渐渐愿意走出家门了。
“还记得2008年第一次在社区中心接触到了无障碍电影,令我感到非常惊喜”,韩颖说就像“丢掉的东西被慢慢找回来了”。2012年,每月最后一个周四国泰电影院推出无障碍电影专场,从那时起,韩颖和更多盲人朋友又能走进电影院欣赏电影了。“那时都是呼朋唤友一起去,因为这让我们有强烈的被尊重的感觉。”
2013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日”,正是在那一天,韩颖真正从观众走向幕后,成了无障碍电影志愿者。走出阴霾的她愈加勤奋,完成了汉语言文学的本科学习,还成为上海第一个通过速录考级的盲人,这也为她之后撰写、审核无障碍电影剧本打下了基础。
首稿耗时一个多月
今年初,韩颖正式成为一名无障碍电影撰稿、审稿员,和她搭档的于江原先是一名普通的中文老师。
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可可西里》,这是一部文艺纪录片,片中有大量无声音、语言的写意画面,如何将这些传达给盲人观众是一大难点。
“何时介绍人物的身份,演员的表情意味着什么,导演设置这个情节有何意义……就算是几分钟的剧情也要结合整部电影理解,于老师需要反反复复观看,解读每一个细节,然后由我来调整,《可可西里》的第一稿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来写,随后又修改出第二稿。”韩颖说,她现在正着手成立公益组织“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该组织董事成员全部由残疾人组成。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