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连辑:甘肃借文化崛起 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日期:2014-03-13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3日讯 (记者 刘鲲鹏)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网邀请甘肃省委和主要城市负责人做客演播厅,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甘肃,借文化“突围”为主题,畅谈了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经过1年的建设期,马上要迎来新区建设三年的初见成效期,那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否已经开始崛起、腾飞?带着这些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2014年两会特别节目再次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同志和甘肃省主要城市的负责人做客节目,和我们共同谈一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情况。 

    在时序进度上,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目标是一年启动建设、三年初见成效、七年实现规划目标。对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年来的建设,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连辑认为有三项工作需要重点介绍给大家。

    第一是围绕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做了大面积的顶层设计。连辑介绍,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区的建设工作,从领导机制上,建立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领导小组,这是甘肃省最高规格的领导小组。

    第二是提出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整体战略部署。连辑表示,这项战略部署体现在两大领域,一个是做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发展规划。每一个板块又有一个分项的规划,目前,这项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第二个是根据甘肃历史文化深厚的特点,展开了全方位的文物普查,这是甘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第三是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平台。连辑介绍说,甘肃文化历史资源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有很深的学术价值和文化背景,但由于它历史久远,很多东西是碎片化的、隐性化的和基因化的,必须先做学术研究,因此,甘肃省在全国找了177位专家、28个首席专家开展论坛、学术会议和重大项目论证。

    连辑在节目中表示,在整个创新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中,重点是抓了三大块,第一是坚定文物保护,因为甘肃文化历史厚重,不管是搞事业,搞产业,保护第一的原则坚定不移。第二是建设文化事业。主要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全面完成了290万户“户户通”工程,让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综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第三是发展文化产业。2013年,甘肃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78%,总量已经超过105亿,招商引资合同金额1540亿。

    对于过去一年的启动建设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连辑表示,主要有两点问题,第一是思想认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一个新型事物,此前全国没有可借鉴的版本和经验,如何让所有的干部、群众、社会各界能够理解,能够熟悉,能够呼应,能够身临其境参与进来。这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这里边和思想解放的程度,观念更新的程度,对文化认知认同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是关于建设的规划问题。连辑认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主要是文化建设,不管是事业还是产业,文化建设是一种主观性的建设,它建设的力度、深度、程度和效果,取决于我们对建设对象本身的认识程度和学术的专业性的把握,认识程度越高,对它的专业性把握越准确,对对象挖掘、开发的深度和效果会越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