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20
1月16日,中国平安在上海的平安大厦做了一场小规模的沟通会,主题是关于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以及平安壹钱包的内测。沟通会上平安最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团队高管层都来了。除了马明哲和任汇川之外,平安的CIO陈心颖、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平安付董事长王洁凤、平安健康险董事长王涛、平安金融科技董事长吴世雄——他们号称“平安五虎将”,全部到场。
马明哲在一开始的演讲中区分了“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我想这个区别可能是他思考平安互联网战略的关键。所谓“金融互联网”就是将原来的金融业务搬到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比如众多银行都在做的手机银行app:方便了远程、节省了一些成本,这是一个粗浅的行为。而马明哲将平安这个国内最大的综合金融提供商所干的事“定位”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将立足于社交金融。
马明哲是这样定义平安的社交金融的策略:
1、将金融融入“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场景。马说,逐步推出333项生活场景的应用。
2、壹钱包是主体(1)。拥有“管理财富、管理健康和管理生活”三大功能(3)。
3、覆盖路径是先从平安员工,再到平安客户,最后延展到社会大众(3)。先基础整合、再金融整合,再服务整合(3)。
整个策略包叫做“1333”。
马明哲说,平安的综合金融优势完全可以让壹钱包拥有很多可能性。让它成为“赚钱、花钱、省钱、借钱和打电话聊天”的电子钱包。赚钱意味着可以在壹钱包上买平安的各种金融产品、借钱就是电子钱包和信用卡打通了,可以透支、花钱就是壹钱包同众多其他电商(比如京东)、万里通的20万商家打通了支付购买、壹钱包还有聊天、打电话、建群、AA分账功能、以及过年过节时发红包讨红包(我不知道壹钱包会不会发展“朋友圈”类似的东西?)。
好了,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来了。
尽管称之为金融社交,但它显然是以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为核心的。我们一直看到的主流模式,都是从社交领域切入到移动支付,最典型就是微信,它将电话号码和QQ用户导入,做社交关系做得很大,估计已经独步天下了,现在猛烈推微支付。第一,扩大支付物的供应者,发展企业客户,无论是南航、太平洋咖啡还是嘀嘀打车,以及整理自己弱小的易迅电商平台;第二,建立更方便的支付方式;第三,希望利用社交关系的传染性。一个购物精明的朋友买了件东西,会引发TA跟风朋友做出相同的购买选择。
微信是一种很自然的模式,做熟了关系,然后开始谈跟钱有关的事。微信在社交领域做得实在是太赞了,所以当阿里用“来往”来追赶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场灾难,至少这个年代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用第一名的方式来追赶第一名,不会是第二名,而是很二!
所以,我立即就向马明哲请教,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从社交角度来推支付的,很少看到有从支付(钱)的领域来推进社交(社交金融),如果能走通了,也许这是用一种不是第一名的方式来追赶第一名?
马总的回答主要意思是,支付都是有场景化的,而这些场景化提供了社交的可能性。平安是综合金融提供者,它可以提供非常多的场景。
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回答。用支付来推进社交,这也是人类历史非常自然的一种方式。比如人类学家莫里斯•布洛赫和乔纳森•帕里,他们就专门讨论过“礼物流动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问题。什么意思呢?日常的、有节制额度的礼物支付和流动是支配一个社区和朋友圈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建立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一个低流动的村庄,还是一个高流动的城市。
试着想想,当你认识不久、刚加入通讯录的一个朋友要远行,你在壹钱包上为她购买了一份平安意外险,然后在壹钱包聊天上告诉她,“我祝你平安”。这是个什么结果?仅仅是一次购买行为吗?乔纳森•帕里有一句著名的话:Gift is not a thing , but a relationship amongst people about things.翻译就是,礼物(支付)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种关系(或者“关系再生产”的过程)。
显然,这是从支付切入的社交。
当然,有人会说,微信也可以干,比如在易迅上为远行的人儿订上一束花,或者为朋友代付一份人保的意外险保单(前提是人保到微信上来入户,我不知道人保愿不愿意将自己的客户数据和微信接通?)
接下来的第二个例子,将把第一个例子的一些因素剥离掉,让我们看看社交金融的可能性。
假如我最近缺钱,我想借钱,但是我在平安那里有一项资产,比如我的人寿保单。我是否可以通过陆金所的平台,将保单抵押给我在壹钱包上的朋友。你知道,现在陆金所的P2P在很大程度上2个P是“生人”,他们分离,陆金所负责评估双方。
如果是微信呢,我可能会给我的朋友发一条信,表达一下我借钱的意思,然后O2O模式,线上说好了,线下我俩去银行操作,它其实本质上还是有赖于我和这个朋友原本就存在的关系深度。一个刚添加的朋友,我是不会在微信上发出这样的借钱信息的。
但是,在壹钱包上就可以。这个过程的风险是被控制的,它的进程却深化了彼此的关系。
那么差别在哪?我想用另外一位伟大的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的方式来重新讲述一下这个场景。
微信这种O2O的关系的本质,莫斯会叫它“总给付原则”(total prestation),什么意思呢?它的本质跟过去没变,“我需要钱,请你借我,我会记着的,以后我会帮助你,请借给我,因为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未来也有应急的时候。”这叫“总给付”,这是平衡的,长期的关系平衡,或者叫“长期的出清”。所谓微信没有改变原先的社交关系的分量。
但是壹钱包呢,它改变了。它是“当期给付原则”。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不是很熟的美女,她有一天愿意将自己的某项资产放在陆金所上,希望我成为她的资金出借方,我为什么不乐意?我没有风险,我受宠若惊,我认为这是美女正在深化彼此关系的一种暗示。
“当期给付原则”造成了当期社交关系的生长。这是一件很酷的事。
那么,支付宝钱包也可以这样切入吗?坦率地说,从前景上要比壹钱包狭窄很多,物品产生的关系再生产和流通,和服务类尤其是金融服务类产生的关系再生产和流通是有极大的区别的。金融服务类其实本质就是做关系,核心是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社交关系中最顶层的关系。就目前而言,壹钱包可以囊括支付宝钱包,但支付宝钱包则不能。
我觉得,马明哲提的“333项场景化”包含的意思就是,平安的互联网金融能创造和生产的社交关系维度是非常丰富的。我自己也觉得,至少从目前的可能性想象而言,它超过了BAT前辈们。马总非常谦虚将“BAT”称为互联网前辈,但是他的玩法跟前辈们真的有很大的区别。
最后,说一下。这是我借“壹钱包”抒发我对“移动支付”话题理解的第一篇,我会写很多篇,不同意见,随意拍砖。来源: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