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第一天,“四叶草”展馆内精彩纷呈,投入首日会期“实战”的新闻中心也成为一大亮点。专业、便利、温馨的新闻中心,成为中外记者纷纷点赞的“工作大本营”和“休憩小站”。 据悉,近4000名中外记者成为首届进口博览会注册记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以“善待媒体,服务记者”为宗旨,竭诚服务中外媒体,为记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协助中外媒体做好进口博览会采访报道工作。 热情服务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昨天一早,大批中外记者搭乘媒体大巴和其他交通工具来到新闻中心,首先迎接大家的是精神饱满、热情服务的志愿者。在新闻中心一层,咨询服务台功能齐备,可以为记者提供中、英文信息咨询服务、资料发放、失物招领等等。“新闻中心的志愿者服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日报进博会报道团队负责人表示。 随着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临近,新闻中心二楼公共工作区就坐满了记者。开幕式期间,除了进入主会场的记者,众多会场外的中外记者一边通过大屏幕收看直播,一边投入紧张的写稿、连线工作。 新闻中心运营负责人介绍,新闻中心二层设置的媒体公共工作区,设置了近500个记者工作位,每个工作位均配数字音频接口、网络接口和电源接口。公共工作区内还设置了大屏、电视机,实时播放公共信号画面,提供进口博览会相关信息;在文印区还配备了传真机、电话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及电子式储物单元格,满足记者的各方面工作需求。 “进博会新闻中心提供了非常专业的服务,我可以随时随地接入高速网络,收看直播,还有丰富的餐食供应。”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土耳其籍记者Cenk Ozkomur对新闻中心赞不绝口。 为新媒体提供高效直播链路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为把进博会实况第一时间向全世界传播,中外媒体都对进博会期间的网络保障需求迫切。新闻中心运营团队将网络终端动态提升端口带宽以支持新媒体应用。在新闻中心广播电视、新媒体机房区,配置高带宽的互联网出口,为新媒体提供实时优质的传输服务,还配备了移动新媒体直播平台和4G网络移动传输系统,为新媒体提供灵活高效的直播链路。 来自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节目统筹王心琳表示,整个新闻中心运营良好,位置便捷,网络响应速度很快,无论前方记者还是后方统筹、技术团队,都能获得及时、完善的服务。 昨天下午展馆对外开放后,中外记者纷纷从新闻中心出发,奔走在展览现场、论坛和发布会现场,手机移动端成为新闻发布、工作沟通的重要工具。这时,新闻中心此次专门开发掌上移动服务平台(APP)为进口博览会注册记者提供服务。记者可通过APP实时接入进博会的公共信号,接收进博会官方资讯信息推送,进行技术服务预约,浏览新闻中心全景图,以及查看各功能区的实景图、实时发布的进博会展馆周边交通信息等。 进博会网上新闻中心后台接入了新华社中英文全媒体供稿线路,构建官方权威发布渠道,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与及时。同时为记者提供丰富的一手素材,并搭建媒体与参展机构和企业的沟通平台,为海内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服务。“网上新闻中心重要定位之一是服务好境外媒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英文信息服务,做好主场外交的海外传播。”进博会网上新闻中心承建方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肖春飞介绍,截至当天下午4时,网上新闻中心后台超过2000条活动采访预约数据,各类图片、文字、视频内容下载过千次。 专业团队保障新闻中心运行 除了专业服务,新闻中心还通过城市形象和文化展演区,向中外记者展示中国文化和海派特色:由朵云轩、世纪出版集团设计布置朵云书房,为记者提供休闲空间;精选具有海派特色的15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上海音乐厅组织青年艺术家每天中午进行一场小型文艺演出……紧张的采编工作之余,中外记者在新闻中心内感受着愉悦休闲的文化氛围。 优质服务背后是来自专业团队的努力。为做好新闻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进口博览局等单位专程赴杭州、厦门、青岛等地调研学习,也汲取上海顺利举办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组建运营工作团队,成立多个专项工作组,包括综合管理组、媒体住宿交通保障组、餐饮保障组、注册报名组、网上新闻中心运维组、咨询服务组、记者联络组、新闻发布服务组、广电服务组、场馆保障组等。 在上海市团市委的支持下,新闻中心选拔招募了大批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这些志愿者在进博会期间为中外记者提供热忱周到的服务。(解放日报记者 徐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