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重阳节,也是上海第31个“敬老日”。当天,“九九重阳·颛桥糕会”在闵行颛桥镇田园公园和周边3个分会场开幕,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往品糕、买糕。现场还有游园活动、沪剧演出、非遗手工互动等,为重阳节增添不少“文化味”。 “颛桥桶蒸糕”现场人气旺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颛桥糕会就是远近闻名的重阳集会。这些年来,颛桥镇重新打响“颛桥糕会”品牌。今年的重阳节活动延续“糕”文化,汇聚18家沪上知名糕点和长三角地区小吃,规模为历年之最。 平时很难买到的上海市非遗美食“颛桥桶蒸糕”,是现场人气最旺的一个摊位。从6时到10时,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龙”。77岁的李老伯足足排了45分钟才买到,他说:“颛桥桶蒸糕味道好,小时候每逢重阳节,家里都会制作。颛桥糕会我每次都来,很热闹,有过节的气氛。”“去年重阳节,我们一个上午卖了400多只糕,今天700只糕很快就要卖完了!”卖糕师傅说,这只糕约10斤,每斤售价11.5元,主要有红糖糕、白糖糕、核桃糕、赤豆糕四个品种,因为供应量有限,每人限购半只。 桶蒸糕是颛桥地区民间纯手工制作的传统糕点之一,也是当地农家逢年过节必吃的特色小吃。颛桥桶蒸糕的选料讲究,主要原料为糯米粉和粳米粉,按适当比例掺水拌和,需加入适量糖或甜品佐料,逐次装入木制糕桶后,隔水用高火连续蒸煮而成。桶蒸糕出锅冷却即食时口感和风味特别好,若切成薄片贮存于冰箱中,数日后隔水蒸软仍可保持原味。2015年5月,颛桥桶蒸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种糕点都有自己的故事 现场其他糕点摊位前也很热闹,既有上海本地的崇明糕、闵行马桥“豆黄锦团”、松江叶榭软糕、金山吕巷白龙糕、浦东高桥松糕,还有来自江苏的宜兴糕粽团圆、浙江的新塍传统糕点等。糕点大小、颜色、样式和做法各不相同,但每种糕点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各自的“粉丝”。 为品尝刚收割的糯米,闵行马桥人研制出 “豆黄锦团”。这种糕点,不仅名字雅致,卖相新颖,做法也颇为精细——将糯米洗净煮熟后,放入大量黄豆粉拌匀,再以白糖为馅,以糯米饭为壳,像做汤圆一样做成小饭团,并在黄豆粉中滚一下。蒸煮后,香味浓郁,软糯甜美。来到现场的“陆氏”糕点,完全继承了崇明糕点的传统制作技艺,其制作的崇明糕甜香软糯。2016年,崇明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陆永飞被评为上海米糕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桥松饼是浦东高桥镇最负盛名的传统土特产,已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50年代成为上海名牌产品,其制作技艺被载入《全国食品科技制作方法》《糕点制作原理与工艺》等。 江苏宜兴的“糕粽团圆”也有上百年历史。昨天来到现场的花木兰食品厂推出糕粽团圆、花式糕点、全手工老月饼、葱油饼、民间传统手工艺龙凤吉祥、喜庆蓝担等特色产品。“新塍传统糕点加工技艺”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传统糕点生产技艺独特。因地处苏浙沪交界,嘉兴市秀州区新塍镇的糕点小吃综合了三地特点,以制作精细、口感温润、外形雅致而著称。其特色产品有新塍小月饼、“新旺记”咸烧饼、志宝定胜糕等。 沪上重阳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除了颛桥糕会,上海各区都精心策划了重阳节庆活动。昨天下午,宝山区月浦文化馆迎来“话重阳,看非遗”系列文化活动,吸引社区数百名老年居民参与。活动分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版面展示、非遗现场演示互动、敬老专场文艺演出、赠送重阳糕四部分内容,友谊剪纸、淞南蛋雕、吴淞面塑、月浦竹编、罗店彩灯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教学,为老人们上了一堂有趣的“非遗课”。 重阳节走进敬老院是浦东文化馆演出团队的惯例。最近几天,团队相继走进陆家嘴区域的五家敬老院,送上精心编排的慰问演出。杨浦文化馆则以中医养生为主题,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与听众分享中医养生知识。 登高也是重阳节的习俗。昨天,佘山“九九重阳登高活动”吸引不少市民,通过与传统的重阳登高文化相结合,向老人传递健康生活理念,送出健康长寿的祝福。复兴公园内则举行了系列为老专项活动,包含法律宣传咨询、老年文艺演出、医疗专家义诊、政策咨询服务等。(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张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