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9-09
正略钧策:冰桶挑战从进入国内,便因其非凡的创意形式,迅速风靡,涉及范围更是推广到各行各业,无论是各路总裁,明星大咖,体育巨星都把自己浇了个透。 截至8月22日早上,新浪“微公益”的“冰桶挑战”共计为瓷娃娃罕见病募集善款850万余元人民币,但这与在微公益上近90万粉丝关注度和中国13亿人口来看,中国无论是在捐款额度上还是在参与人数上都让人有大街上卖艺的感觉,看客还是比捧钱场的多得多。
那么,这场尚有余温的公益挑战赛在中国反对声不绝于耳,所达目标微弱的原因是什么?
一、不明所以的宣传性
我们来思考下,到目前为止,大家对冰桶挑战的了解有多少?多少人知道这是什么?多少人知道究竟何为渐冻人?且一同回顾下这段时间的情况,最明显的问题是我国原本要捐赠给渐冻人的善款,在中国给了瓷娃娃。当然,捐给任何一个需要的组织都是应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上一份应有的义务。当“冰桶挑战”来袭中国的时候,很多参与者都没有听说过“渐冻人”,更谈不上了解中国20万“渐冻人”患者的生活状况和国内的治疗水平。即便是一些冰桶挑战赛的参与者后来在“冰桶挑战”视频中提到了罕见病,但也没有说清楚自己是为哪种疾病组织接受的这种挑战。经调查便可以知道,“瓷娃娃”和“渐冻人”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媒体称,当“渐冻人”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其公益组织“融化渐冻的心”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说自己没有接到任何资助的电话,她和数千名等待受助“渐冻人”的患者一样,对这个挑战赛持异常冷静的态度。那么面对这样波涛汹涌的“冰桶挑战”却无法让我国的渐冻人们受到关注,是不是很讽刺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项活动在我国得不到应有目的,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一些因素。
二、关注点的偏颇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依赖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宣传、推广还是营销,都因为网络的强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众人物不仅是活动传播的主体,也是事件发展的参与者。社会公众持续不断参与的动力本身是来自于事件本身的人文精神、社会价值以及个人尊严的获得,而我们的大众群体是怎么做的呢?比如,这个活动的规则是:自泼冰水就不用捐款了;但在中国,管你是谁,泼不泼水,你都是要捐的。看到一条微博,“对于冰桶挑战的评价”:“桶小,骂你不认真;桶大,骂你冰太少。只浇不捐,骂你作秀;只捐不浇,骂你没诚意。从国外传入,骂你崇洋媚外;从国内发起,骂你山寨……捐少了,骂你赚那多就捐这点!捐多了,骂你炒作!最后发现骂的那些人基本都没捐。”这是一种病态,不只体现在冰桶挑战上,很多事情很多方面,尤其是公众方面的事情,大家都有一种吹毛求疵的感觉,显得自己很有主见和批判精神。一件民间自发的事情,明明是好玩的,一定要搞到最后大家都很扫兴。主次不分,最后愈演愈烈,完全偏离了事情的本质,而那些真正付出、想做贡献的人也经常被泼的一身墨,无缘不顾被拉进炒作的嫌疑。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化了的慈善,何必要戴着各种批评的目光去看待,让这场活动变成了公益化的游戏呢?这不是生意,我们既不是卖家也不是买家,如果不能用行动去表达我们的关心,那么,秉着一颗平常心去关注去看待就是最好的态度。
三、治标不治本的山寨
在我国不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公益慈善事业中,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来自于急功近利。仿佛只要能够获得关注、获得点击、获得流量、获得钞票,就会不加分析、不予理解的去山寨。哪里还在乎事件的本身价值是什么?难道我们山寨大国的名字连我们国人自己也默认了吗?山寨手机、山寨节目,连公益活动都展开了山寨,还山寨的脱了像,甚至不知道目的是什么,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没有价值的博人眼球只是昙花一现,如何维持?我们啊,总是把“公益”做成“生意”,却缺少把“生意”做成“公益”的精神!把内容当成形式、把价值当成附庸。无论是哪一方面,倘若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正确的精神导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引导,而冰桶挑战的价值观事实上是 “人文关怀”的体现,而这,恰是我们现在国家最缺少,最需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反思和重拾的东西。
一个正常的社会,首先应该拥有的就是一个正常的价值观。如果缺少价值观,缺少信仰,缺少爱心,无论当初多么受追捧,狂欢之后,每个人依然要面对贪婪、肤浅、无聊与炒作这些不健康的定义,中国的公益事业,只会更加步履维艰。千万别把公益变生意,希望接下来的冰桶挑战会重新规划,与时俱进,符合我们中国的需求,勿与慈善渐行渐远!来源正略咨询(微信号:zlzxwx)。原创文章请关注正略管理评论(微信号:glplwx)。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