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8-19
【转自“北青·家居"(beiqinghome) 作者王思菲】比同等档次的进口橱柜便宜七成,比国产主流品牌橱柜基本款贵点儿有限,由中国本土资深橱柜品牌上门测量设计,输送到德国专业橱柜工厂生产,再由本土橱柜团队负责组装及安装。今后,和进口车、合资车、国产车类似,国内橱柜市场硬生生被切出一块儿特殊领地——“合资橱柜”将戴着“高性价比”的光环,走近中国家庭。
这对于数量庞大的超级在意品质、更绝对在乎价格的“工艺控”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北京青年报 《广厦时代》今日从第十六届中国(广州)国际建筑博览会上了解到,本月底,首批中国设计、德国制造的橱柜即将和中国消费者见面。提供这一福利的,是博洛尼家居。
德国橱柜工厂为中国品牌代工
中国家庭厨房接受德系定制
消费者对洋家居又爱又恨,爱它生产工艺、质量和环保性高于国产货,恨它一直高高在上,不肯迁就中国人的身高、使用习惯和喜好进行改良,价格也不够亲民。本周,《广厦时代》发现,伴随中国品牌博洛尼“血统”的改变,以及德国“洋工厂”为中国橱柜代工的消息传出,上述状况将得到改善。
7月9日,博洛尼家居CEO蔡明宣布,与近百年历史的德国阿维•库尔曼公司合资。也就是说,除了保留一直以来向中国市场输送意大利设计的传统以外,博洛尼启动与德国品牌合资并大量输入德国血液的程序。
据了解,这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德国知名橱柜企业,曾为德国外交部长、柏林市市长和奔驰汽车柏林办公总部等要求甚高的客人提供服务。合资之后,博洛尼将拥有中德合资国产系列以及中德合资进口组装系列两条产品线。而第二条产品线——博洛尼•威廉系列橱柜,将执行中国品牌、中国设计和德国生产的运作方式,德方阿维•库尔曼公司会为每位下订单的中国消费者,在他们的德国工厂量身定做橱柜产品。
中德双方各展所长
橱柜产品实现“高性价比”
中德合资的橱柜产品,有何特色,又将为中国人提供怎么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对于国内首个由德国代工的橱柜产品充满好奇心,更想知道自己日后的消费行为是否有保障。
对此,博洛尼CEO蔡明告诉《广厦时代》,首个系列“博洛尼•威廉”橱柜,由博洛尼设计,到消费者家中进行实地测量后,会在阿维•库尔曼的德国工厂生产制造,然后以板件形式运到国内,再由博洛尼负责安装和售后服务。这种各展所长的合作方式,一来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源自德国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再者也将对橱柜产品而言最重要的环节“安装”和“售后”服务落到实处,将消费者的顾虑降到最低。
德国橱柜工厂的优势在哪里,能否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靠谱的产品?蔡明直言,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严谨”的代名词,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头至尾工厂里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工序,从进料、生产、裁板、封边、质检、成品包装、货物堆栈都是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只需要一个人负责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任务。当所有生产环节都靠机器完成时,可见其准确性和效率之高。
买合资车的心态消费合资橱柜
博洛尼称“帮消费者精打细算”
价格不够亲民,让许多中国消费者对有洋背景的家居产品“可望而不可求”。《广厦时代》了解到,这次中德合资的橱柜产品,价格不会太高。
“中国品牌,德国生产,如果价格适中,我会选择购买,因为德国的生产工艺的确精准严谨。但如果标上天价,那还不如直接买德国品牌。”读者李先生一语道破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对此,博洛尼方面表示,中德合资的“博洛尼•威廉”系列橱柜,基本是让消费者享受进口品牌品质,却花费国产价格。
这并不是因为德国制造不值钱,而是博洛尼会在背后帮消费者精打细算。
比如,节省人工成本。即便是大公司的CEO也得自己补房顶、修水管,可见西方人工费用之高,因此,博洛尼选择与“机器主宰”的德国工厂合作,省去高昂的人工支出;板件进口节省运费。
海运中,一般按体积或集装箱大小收费。整柜运输的空间利用率太低,一个集装箱空空荡荡,又不能塞进其它外贸产品影响板材质量。而博洛尼进口德国橱柜门板和箱体板。平板包装。只需增加8%费用成本;半成品进口节省税费。成品与半成品的进口关税差异极大,博洛尼选用半成品进口可大大降低进口税费;共享售后体系,服务成本减半。
另外,进口品牌代理商提供售后服务多半不是免费的,因为许多技术问题要解决还要依靠原厂技术人员,所以代理商通常会在产品原本定价上再加价,用来平摊之后可能发生的售后成本。而博洛尼在国内拥有一个德国厂长管理监控的工厂、全国1000家店面和近千名安装工。这些已有的资源,将可为消费者提供“不加价的售后服务”。
【发现】
进口、合资、国产、出口转内销
家居产品身份层级正在拉开
买汽车,很多人会问,进口的?合资的?还是国产的?而这三级问题表达了消费者的一个微妙购买心理:产地代表身份,血统象征地位。而在家居领域,类似购买心理有过之而无不及。
“纯进口的价格贵,但却让身处高位的满足感爆棚,合资的稍稍低档次,也算是沾点洋气儿,国产的也行吧,但品牌最好响亮一点,给国外品牌代加工的可能还不错,转内销的话可以考虑考虑。”类似深藏于消费者心底的惯性思路,在家居消费过程中随时随地有所显现。
究其原因,消费“势利”情绪的堆积,恰恰来自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不足,尤其在家居领域,产品质量不稳定,制造端自动化标准化不及欧美成熟企业等等,各种原因导致,家居产品也在人们心中分出了三六九等。
一是为了向优秀制造企业学习,二是为了尽快引进更优质的产品,聪明的家居企业仰仗背后广阔的中国家居消费市场,迎来了平起平坐的合作机会,而其中,“合资”之路就此打开。
无独有偶,眼下索菲亚、好莱客等国内知名家居企业都着手开启与国外品牌合资或合作之路,输出脑力OEM,还是贴个洋标引入管理,不尽相同。不管怎样,伴随中国市场的机会与中国设计与制造的成熟,中国家居企业正在迎来国际平台上更充分的话语权,而中国消费者将盼到更靠谱的产品与更妥帖的居住空间。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