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8-28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城镇化为中国带来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
北京2013年8月28日电 /美通社/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今天在北京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大规模推进,并且即将进入一个关键阶段。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将对中国当前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报告题为《可持续与宜居城市 -- 迈向生态文明》,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共同撰写。报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消除不平等以及应对人口的快速老龄化-- 仅举几例,都将和中国新兴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正在以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实现城镇化,”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在报告发布会上说。如报告所述,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只用6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镇化率从10%到50%的过程。“同样的转变,在欧洲用了150年,在拉丁美洲则用了210年,”克拉克指出。
报告还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对于中国的领导人而言,这同时意味着重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引导中国度过这一社会转型期。正因如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择以城镇化这一迫在眉睫又意义深远的问题作为《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
“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在于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式,增强人们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机会,使其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同时在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前提下,为当代人谋福利。我们相信,同样的指导原则也适用于城镇化这一至关重要的议题,”克拉克强调。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2013人类发展报告》探讨了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间的联系,并着重指出这三者会对政府在人类发展方面的关注点产生影响。
根据报告,在这三个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都到达了关键时刻。同时,在一系列问题上,中国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包括提高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就业,交通,住房以及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安全,农民工生计,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转型及空气与水的污染等。中国如何继续完成其城镇化进程,将决定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结果。
中国领导层已经着重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所发表的讲话表明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基础。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发布仪式上说。
《可持续与宜居城市 -- 迈向生态文明》中列举了多个有关中国城镇化管理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政策性建议。报告内容要点如下:
-- 截止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城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将达75%。
-- 中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协同平衡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 中国亟需强有力的治理机制来确保相关政策能够得以落实,从而使城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类日趋复杂的挑战得到妥善化解。
-- 由于一些挑战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超出人们的预计,要想正确处理好本报告中强调的各种挑战,从时间上看已经非常紧迫。
-- 需要得到特殊关注的群体,如农民工、老龄人口等,对城镇化进程的参与具有特殊意义。
-- 保持对文化的敏感性对中国也是至关重要的,报告由此强调了合理的文化规划对建设可持续及宜居城市的重要意义。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机遇。城镇化不仅能加快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而且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有利于中国政府从以GDP为核心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一个更加稳定的、以人类发展为基础的发展方向转变。
请登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网站下载报告全文:
www.cn.undp.org
关于报告:
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发布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起,该报告已发展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旗舰刊物及该机构最重要的政策分析与建议工具。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陆续发布了7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实践证明,这些报告的发布在帮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影响中国发展政策制定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多年来,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逐渐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家智库、政策制定者与发展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协助各国提高适应能力,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作为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充分利用其全球发展经验,支持中国制定应对发展挑战的解决之道,并为中国开展南南合作和参与全球发展提供协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目前在中国的重点工作领域为:民主治理、能源与环境及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贫困、灾难管理。就全球议题与南南合作而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点工作领域是:加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第三方国家的三方合作;外国援助体系经验分享;应对全球与地区问题;提高私营部门参与程度;通过南南对话分享发展经验与教训。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