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正获世界瞩目

   日期:2013-06-03

千年立城,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成都2013年6月3日电 /美通社/ -- 日前,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来到天府新区考察参观,并发表题为《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

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市场化充满活力、国际化使经济有不断拓展的新的空间等都是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挑战所在。天府新区建设,正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下的历史决策。

天府新区建设,目标是要成为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新城区,这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成都”。它高起点布局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集中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

这样一个“产业成都”,必将成为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

西部极核

2011年5月5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位列其中。成都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重庆“两江新区”一道成为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核动力”。

成渝经济区被视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与其他三个增长极不同,深处内陆的成渝经济区还担负着内陆桥头堡建设的作用,城乡统筹改革、内陆开放举措都通过这里进行“先行先试”。

“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总量比西部的另外两个国家战略性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总和还要大,它所承担的职责和其分量不言而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曾接受媒体采访表示,随着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和重庆作为经济区的两个极核,承担着引领区域整体发展的重任。“在此基础上,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与四川天府新区的发展就分别承担起做大各自一极,发挥双核引擎的作用。”

以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由过去的“向东向南沿海开放”转为“向东向南沿海开放和向西内陆开放并重”的态势。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摆位更加重要。

“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在区域内的经济地位非常突出。”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来成都演讲中提到,天府新区建设是成都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成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提升在成渝经济区当中的经济能级的重要举措。

特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逐步提高,越来越成为对区域发展具有引擎带动作用的重要增长极。实践证明,无论是几大区域板块之间的竞争,还是各个区域板块之内的比拼,核心就在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中心城市的较量。哪个中心城市拥有更强大的承载能力和吸附效应,具备更核心的竞争地位,吸引各种经济要素的趋势就会越发明显。

2011年12月,成都市委召开的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成都推进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定位,就是要成为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确定了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而落实这一发展思路,推进以“交通先行战略、产业倍增战略、立城优城战略、三圈一体战略和全域开放战略”为内核的“五大兴市战略”成为关键。

“立城优城”战略中,“立”,就是要“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

天府新区自规划起步就站在了高战略平台上,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根据《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天府新区将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核心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形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区域一体

“天府新区的建设,尤其是现代功能的大规模配置,将使成都‘一核’真正具有引领、带动和辐射功能,具有推进成渝经济区走向一体化的能力,对四川、成渝经济区、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认为,在加快建设天府新区的同时,须强化部分条件成熟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放大天府新区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其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提升效应。

按照规划,天府新区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及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简称“两湖一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高新区南区、双流县、龙泉驿区、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78平方千米。其中,在成都范围内的面积有1293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81%。

1+7>8。天府新区,正是连接市域经济各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的特殊区块。规划涉及到七个县市区,不仅贯通了成都市域经济的三大圈层,而且把成都市域经济圈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重点在较成熟的地区着力。天府新区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它客观上将在推动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中发挥领头作用”盛毅指出。

综观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在区域经济形态上普遍呈现出“雁行模式”的共同特征。即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划内,若干小的经济板块紧密承接、错位竞争,形成一个抱团发展、梯度推进的“雁群形态”。成都一二三圈层也呈现出这样的“雁行模式”,而从成都市域经济到泛成都经济圈,也是如此。

“在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交通设施建设和产业链布局要先行,构造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把新区形成的功能扩散到更大区域,带领更大区域走向一体化。” 盛毅表示。

成都、眉山之间的合作发展就是践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例证。眉山规划,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的通车,眉山与成都将实现半小时交通圈,与成都产业同链、基础同网、区域同城,形成“有特色、无落差”的全面对接,实现眉山成都同城发展,全域融合。

在2012年,天府新区眉山区域迎来史无前例的项目潮。四川云端核电设备项目和中天丹琪通信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两个项目总投资达80亿元。海尔集团则选择落户在天府新区眉山区域的彭山县,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设海尔创新园区,项目涵盖制造基地、运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配套中心。预计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今年,眉山预计将完成投资750亿元以上。

产业立城

根据总体规划,天府新区将要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新城区,是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田园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有机耦合的城市综合体。“产城一体”是其鲜明特点,“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成为其鲜明旗号。

“通过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模式,总规对天府新区的总体定位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健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强调说,未来的天府新区是真正做到产城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宏伟蓝图正在铺展。按照既定目标,2020年天府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从而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而远期的发展目标则是,在203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

具体路径中,如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总体规划这样描绘: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剑指构建“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天府新区将建设成为西部研发制造中心,形成一个动态的新兴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

从无到有,从平面到立体,一座产业新城正在崛起。各片区发挥各自集中优势,形成主打产业。例如天府新区双流片区,未来五年,将培育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电子信息、航空枢纽及制造服务维修“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里未来两个万亿产业基地打下基础。在去年11月的物联网国际峰会上,双流与10家企业签下投资协议,协议投资总额达28.5亿元。截至目前,成都物联网园区固定资产已达18亿元。双流已成为目前国内技术路线最齐、研发平台最全、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天府新区高新片区,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龙头项目;2012年度累计完成投资额逾14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吸纳投资逾2.5亿元。据规划,高新区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产业倍增,到2015年实现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三个翻一番”,分别达1500亿元、3000亿元和400亿元。  

在产能获得极大释放和提升的同时,如何做到宜居也是并重考虑的课题。“产城一体单元”成为天府新区积极探索“组合型”城市结构的首创模式。为避免 “大城市病”,天府新区内规划了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每个单元规模20至30平方公里、20万人口至30万人口。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的特征都将在这里呈现。

消息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