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贵州雷山:民族文化“牵手”绿色生态

   日期:2013-03-08

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北京3月8日讯(记者 李远 司马一 钱泓 杨海强):一个图腾引出了后代对自然资源的敬仰之情,一把钥匙打开了雷山县产业经济变革的大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浓厚深远的民族文化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基础。雷山县借助“十八大”的东风,坚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转换发展理念,努力建造资源节约性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什么让这座少数民族贫困县突破瓶颈,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县又是怎么样规划自己的改革之路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县长袁刚。“美丽中国”就是“和谐中国”

  袁刚说: “‘美丽中国’就是‘和谐中国’。”他认为,“美丽中国”不仅仅是自然的美丽,还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民内心的世界。生产空间要高效集约,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精神空间是厚德积极的、充实的、完善的。

  袁刚表示,从历史以及国土的布局上来看,中国很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磅礴浩瀚的海洋和平原,秀美挺拔的高原和戈壁草原,幽静的江南小镇,富庶繁荣的塞北江南,现代繁华的大都市,古朴传统的小村落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美丽中国,即是城市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百姓生活丰富、充实。发展“美丽中国”,要在产业结构上、在生产发展方式上因地制宜,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东中西部的差异、南方北方的差异,采取一种差异性的方式,促进各地共同发展。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弘扬中国传统美德,重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简洁、朴素、美好的向往,让我们的精神层面、内心跟上经济发展。使民众富而不奢,即要富裕起来,但生产、生活方式不能因富裕了而去追求更多物质层面上华而不实的消费。    他表示,“美丽城市”是指每一个城市应该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在产业发展上追求宜居适度,在交通上要安全便捷,在服务设施上寻求完善,居住在这里的百姓要和睦团结,城市要充满生机和活力。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县长袁刚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才能长久生存

  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提出,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既是一个经验,也是一个教训。袁刚表示,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包括我国都出现了一种只重视发展速度和GDP的增长,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的选择,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接踵而至。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因素,土地、植被、水、空气,受到污染后很难恢复的。目前,国内一些地区被雾霾侵袭,因自然枯竭出现的产业都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一种资源节约性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在这个地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  袁刚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首先是政府必须在战略思路上进行转变。产业发展要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基础,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因素考虑。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要考虑到对资源的节约,尽量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有作为,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管理生产方式,进一步保护城市的资源和环境。

  雷山县在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国家推行天宝工程这个项目以来,县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是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和环境来发展产业。雷山县提出因地制宜、现特现优地发展,彰显自身特色,1210万平方公里,360平方公里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2%,是全国平均覆盖率的三倍以上。同时,雷山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达到了6000多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倍多。雷山县空气优良率100%,污水处理已经达到90%以上,境内所有的河流最低水质量都达到国家二类饮水的标准。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杜绝引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量大的企业。依托当地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良好的自然山水风光开发旅游,着力打造旅游村寨。目前,西江苗寨已成为贵州的旅游品牌。2008年前西江苗寨的游客量不到两万,2012年已经超过三百万人次;2008年当地老百姓收入不到两千块钱,2012年已经超过一万元。所以,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实现群众致富,增加地方收入。

  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雷山县重视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间的文化活动进行扶持。对所拥有的十三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市场开发,特别是银丝加工、刺绣,以及芦笙等制作工艺。除此之外,雷山县重点开发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目前,雷山县茶叶已达十万亩,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达到十八万亩,农民人均拥有茶叶面积达到两亩。让雷山百姓凭借茶叶收入达到小康水平。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天宝工程的实施,以及茶叶、中药材产业,以及特种的种养殖业的开发,雷山县森林覆盖率从十年前的58%提高到了现在的70%,在十年时间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通过对生态、自然、文化的保护,优化了雷山县的发展环境,同时打造了现有的品牌。

  袁刚介绍道,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雷山县被评为“全国的文明城市”,“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最美的小城之一”。西江镇被评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袁刚向记者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丽雷山”:未来的五年内旅游业将成为雷山县的主导产业。县城建设方面,雷山县按照一个移民安置型和生态景观型,打造为集自然风光和苗寨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宜居宜游的4A级景区。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争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县人民走上小康道路。雷山作为一个全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县域,把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全国一个文化传承示范点。

  雷山县结合“十八大”报告及自身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旅游产业带动基础产业发展,着力开发特色优势项目,全面推进雷山县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而苗族传统文化的古朴典雅,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又让雷山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袁刚表示,雷山县真诚欢迎国内外朋友到西江苗寨,到雷公山体验民族风情,感受民族文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