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2-16
中国经济网城市频道北京2月16日讯:地秧歌是河北省昌黎县普遍开展的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出自于平民百姓,产生年代久远,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地秧歌历经不断地承传、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田间地头到舞台逐步升华,演进成为一个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佼佼者。
昌黎地秧歌
昌黎县地秧歌在清代已较为普及。解放后,昌黎县群众文艺工作者与著名秧歌艺人相结合,对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昌黎县地秧歌艺术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昌黎县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明显的个性。无论排街秧歌或场子秧歌,大多都反映昌黎县风土人情、生活风貌或戏曲、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其中“妞”“丑”“㧟”“公子”四个行当,表演各具特色,确保了在刻化各类人物、表现各种思想情感中的准确深入和精细逼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昌黎县地秧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些地秧歌节目,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奖。1956年,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银奖,从而使地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当时,昌黎县地秧歌名艺人周国宝、张谦、秦焕、牛步喜、卢凤春等被聘到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文艺团体传艺任教。
目前,全县自发和组织相结合的秧歌队有近百个。“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男女老少已把地秧歌做为了“晨练”“消夜”健身的一个主要内容。(河北省昌黎县政府网)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