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总结这次活动的成功做法,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群众,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民意。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群众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盼点、评点,都渗透在热搜、论坛、朋友圈,蔓延在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地方领导留言板、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等。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民意可以更加自由表达,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聚合地”、参政议政的“舆论场”、政府“问计于民”的主渠道。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网络“问计于民”仍然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缺反馈、少创新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地方打着民意的旗号,不惜弄虚作假,强行推进官方意志。由于作风懒惰,缺少担当,不敢直面问题,反而糊弄反映问题的人,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个别部门未做调查研究,直接给群众戴上造谣的帽子,不去解决问题,反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于是一些部门回应民意出现反转,部门自己打脸。一些部门问卷调查送参考答案,甚至使得一些市民看到问卷,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不问事实,不说心声,只说好话。如此等等,又怎能获得真实的民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可是到了一些部门那里,部门成了出卷人、阅卷人,人民只是按照上级要求答卷的人。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思维方式上。一些部门学会了网络“问计于民”,却忘了互联网的本质是链接、互动、分享,体现的是用户思维。当一些部门用传统的客户思维去应对用户思维的时,必然出现民意变形等问题。 网络“问计于民”,贵在“用户思维”。政府部门要从用户思维出发,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为何问、问什么、怎么问、怎么对“问计于民”的结果反馈于民,怎么检验问计于民的成效?这都需要更好地尊重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问计于民”步步紧跟,环环相扣,直抵民心。 这就不能满足于“我问你答”,更要结合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数据分享、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实现更好的“你问我答”“未问先答”,有效满足民意互动的更美好需求。 |